一、卧龙出山盛瑞德优配
东汉灵帝光和四年(181年),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阳都(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)一个官宦家庭。其先祖诸葛丰曾任西汉司隶校尉,父亲诸葛珪为泰山郡丞。诸葛亮八岁丧父,随叔父诸葛玄辗转至荆州,最终定居于南阳郡邓县的隆中,躬耕陇亩,自比管仲、乐毅。
当时的荆州牧刘表治下相对安定,名士云集。诸葛亮在隆中十年间,"晨夜从容,常抱膝长啸",潜心研究经史子集,尤其关注天下大势。他与颍川徐庶、博陵崔州平、汝南孟建等名士交游,形成了著名的"隆中对"战略构想。
建安十二年(207年),刘备三顾茅庐,诸葛亮提出"跨有荆益"的战略规划:"若跨有荆、益,保其岩阻,西和诸戎,南抚夷越,外结好孙权,内修政理;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,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..."这番精辟分析令刘备茅塞顿开,诸葛亮时年二十七岁,正式出山辅佐刘备。
二、初展锋芒
展开剩余89%诸葛亮初出茅庐便面临严峻考验。曹操大军南下,刘备败走夏口。诸葛亮主动请缨出使东吴,在柴桑(今江西九江)面见孙权。面对东吴群臣的质疑,诸葛亮以激将法说:"若能以吴、越之众与中国抗衡,不如早与之绝;若不能当,何不案兵束甲,北面而事之!"又分析曹军远来疲惫、不习水战等弱点,最终促成孙刘联盟。
赤壁之战后,诸葛亮协助刘备夺取荆州四郡。建安十六年(211年),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,诸葛亮与关羽、张飞、赵云等镇守荆州。次年刘备与刘璋反目,诸葛亮率张飞、赵云溯江而上,分定郡县,与刘备会师成都。建安十九年(214年),益州平定,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将军,署左将军府事。
这段时期,诸葛亮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。他主持制订《蜀科》,厉行法治,使益州"刑政虽峻而无怨者"。当法正质疑其刑罚严苛时,诸葛亮回答:"刘璋暗弱,德政不举,威刑不肃...吾今威之以法,法行则知恩,限之以爵,爵加则知荣。荣恩并济,上下有节。为治之要,于斯而著。"
三、托孤重臣
章武元年(221年),刘备称帝,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录尚书事。次年,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东征孙权,遭遇夷陵惨败,退守白帝城。章武三年(223年)春,刘备病危,召诸葛亮托付后事:"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国,终定大事。若嗣子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"诸葛亮涕泣回答:"臣敢竭股肱之力,效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!"
刘禅继位后,诸葛亮开府治事,总揽朝政。他首先遣邓芝使吴,重修吴蜀联盟。当时蜀汉面临南中叛乱、国力疲敝的困境。诸葛亮采取"务农殖谷,闭关息民"的政策,经过两年休养生息,于建兴三年(225年)春亲征南中。
四、七擒孟获
1、南中叛乱,诸葛亮亲征
建兴三年(225年),蜀汉南中地区(今云南、贵州及四川南部)爆发大规模叛乱。益州豪强雍闿勾结越嶲夷王高定、牂牁太守朱褒,并煽动南蛮首领孟获共同反叛蜀汉。诸葛亮深知,若不能平定南中,蜀汉将腹背受敌,北伐大业更无从谈起。因此,他决定亲自率军南征。
临行前,参军马谡进言:"南中恃其险远,不服久矣。虽今日破之,明日复反。夫用兵之道,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;心战为上,兵战为下。愿公服其心而已。"诸葛亮深以为然,决定采取"攻心"之策,彻底瓦解南中叛军的抵抗意志。
2、一擒一纵,初显威德
诸葛亮兵分三路,以李恢、马忠分别进攻建宁、牂牁,自己亲率主力直取越嶲。首战告捷,斩杀高定,雍闿亦被部下所杀,唯孟获收拢残部继续抵抗。
孟获在南蛮中素有威望,诸葛亮决定先擒此人。他命王平、张嶷率军设伏,诱孟获深入,最终在泸水(今金沙江)畔将其生擒。孟获被押至帐前,诸葛亮问道:"朝廷待汝不薄,何故造反?"孟获不服,声称:"山野之人,不知兵法,误中诡计。若放我回去,再整兵马,必能胜你!"诸葛亮大笑,当即释放孟获,并归还其兵器马匹。
3、二擒再纵盛瑞德优配,挫其锐气
孟获回营后,重整旗鼓,率军再战。此次他改变策略,试图利用南中复杂地形设伏。然而诸葛亮早已洞察其谋,命赵云率轻骑绕后突袭,再次生擒孟获。
孟获仍不服,声称:"此番是我军内部有人通敌,否则岂能败得如此之快?若放我回去,必整顿军纪,再决胜负!"诸葛亮知其尚未心服,便再次释放。
4、三擒三纵,智破藤甲兵
孟获此次联合乌戈国主兀突骨,借来三千藤甲兵。藤甲以油浸藤条编织而成,刀箭难入,蜀军初战失利。诸葛亮观察后,发现藤甲畏火,便命魏延诈败,将藤甲兵引入盘蛇谷,以火攻全歼之,孟获第三次被擒。
面对诸葛亮,孟获仍嘴硬:"此非你之能,乃天意也!"诸葛亮笑道:"既如此,我再放你一次,看你还有何话说?"遂又释之。
5、四擒四纵,断其外援
孟获逃至秃龙洞,联合洞主朵思大王,凭借毒泉、瘴气阻挡蜀军。诸葛亮访得隐士指点,以草药解毒,并掘地得甘泉,破解险阻。朵思大王战败,孟获第四次被擒。
此次孟获仍不服,称:"我尚有盟友未至,若放我归,必能胜你!"诸葛亮慨然应允。
6、五擒五纵,绝其归路
孟获联合南蛮八纳洞主木鹿大王,驱虎豹豺狼助战。诸葛亮以木制巨兽喷火惊退野兽,大破木鹿军,孟获第五次被擒。此次他仍不服,诸葛亮依旧释放。
7、六擒七纵,终服其心
孟获走投无路,向妻弟带来洞主求援,并设下诈降计。诸葛亮将计就计,在酒宴上命人擒获孟获。第七次被擒时,孟获终于羞愧难当,跪地泣道:"丞相天威,南人再不反矣!"诸葛亮亲自扶起,赐酒压惊,并任命孟获为御史中丞,管理南中事务。自此,南中彻底归附,再无叛乱。
平定南中后,诸葛亮不留汉官,任用当地首领,促进了民族融合。南中的安定为蜀汉提供了稳定的战略后方和宝贵的兵源物资,史载"军资所出,国以富饶"。
五、治国理政
作为丞相,诸葛亮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。经济上,他重视农业生产,在都江堰设置堰官,维护这一著名水利工程;实行屯田制,让士兵战时作战,闲时耕种;发展蜀锦生产,使其成为重要财政来源。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蜀汉"田畴辟,仓廪实,器械利,蓄积饶"。
法律方面,诸葛亮主张"科教严明,赏罚必信",主持修订的《蜀科》贯彻了"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,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"的原则。当亲信马谡失街亭后,诸葛亮坚持依法处斩,又上表自贬三级,体现了严于律己的作风。
用人方面,诸葛亮不拘一格选拔人才。蒋琬、费祎、董允等文臣,姜维、王平、张嶷等武将都得到重用。他特别注重培养接班人,在《与群下教》中强调"夫参署者,集众思广忠益也"。为杜绝宦官干政,诸葛亮规定宦官不得参与朝政,这一制度在刘禅前期得到严格执行。
军事上,诸葛亮改进连弩技术,创制"木牛流马"解决粮运问题,推演八阵图革新战法。他治军严整,司马懿见其营垒布置,叹为"天下奇才"。诸葛亮还重视军事理论建设,所著《便宜十六策》《将苑》等成为古代重要兵书。
六、北伐中原
为实现"兴复汉室"的政治理想,诸葛亮从建兴六年(228年)至十二年(234年)间五次北伐(其中两次为防御反击)。第一次北伐最为接近成功,赵云、邓芝在箕谷牵制曹真主力,诸葛亮亲率大军出祁山,南安、天水、安定三郡叛魏响应。但因马谡违令失街亭,导致全线撤退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,并上《街亭自贬疏》承担责任。
当时,司马懿率军追击,诸葛亮临危不乱,摆出"空城计"——令城门大开,自坐城楼抚琴。司马懿疑有埋伏,退兵而去。此战虽败,却展现了诸葛亮处变不惊的智慧。
建兴七年(229年),诸葛亮第三次北伐,遣陈式攻取武都、阴平二郡。次年,曹魏大司马曹真分三路伐蜀,遇大雨栈道断绝,无功而返。诸葛亮趁机派魏延西入羌中,大破魏将费瑶、郭淮于阳溪。
建兴九年(231年),诸葛亮第四次北伐,围祁山,以木牛运粮。司马懿率军救援,诸葛亮在上邽击败郭淮、费曜,抢收麦田补充军粮。两军对峙时,诸葛亮屡次挑战,司马懿坚守不出。后因李严运粮不继,诸葛亮被迫退兵,在撤退途中设伏射杀魏将张郃。
最后一次北伐始于建兴十二年(234年)春,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,屯兵五丈原,与司马懿对峙于渭南。为解决粮运问题,诸葛亮分兵屯田,作长期打算。司马懿看出"亮志大而不见机,多谋而少决",继续采取坚守策略。两军相持百余日,诸葛亮积劳成疾,于八月病逝军中,时年五十四岁。临终前,他安排杨仪、费祎率军撤退,由姜维断后,并设计吓退司马懿追兵,使蜀军安全撤回汉中。
七、北伐得失
诸葛亮五次北伐虽未能实现"还于旧都"的战略目标,但取得了一系列战术胜利,夺取武都、阴平二郡,斩杀王双、张郃等魏将。从军事角度看,北伐存在以下得失:
战略层面:
- 得:采取主动攻势,将战场推向魏境,避免被动挨打;以攻为守,延缓了曹魏统一进程。
- 失:蜀汉国力有限,难以支撑长期战争;过分依赖荆州—汉中—陇右的进攻轴线,战略选择单一。
战术层面:
- 得:善用地形,多次以少胜多;重视后勤,发明木牛流马;治军严整,撤退时损失极小。
- 失:过于谨慎,不用魏延"子午谷奇谋";前线事必躬亲,限制将领发挥;对司马懿的持久战策略缺乏有效应对。
政治层面:
北伐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。诸葛亮以"汉贼不两立"为旗帜,维持了蜀汉政权的合法性。正如他在《后出师表》中所言:"先帝虑汉贼不两立,王业不偏安,故托臣以讨贼也...臣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"北伐成为凝聚蜀汉人心的精神旗帜。
七、历史评价
诸葛亮逝世后,蜀汉百姓追思不已,"百姓巷祭,戎夷野祀"。其子诸葛瞻、孙诸葛尚在后来的绵竹之战中壮烈殉国,一门忠烈。晋武帝司马炎感叹:"善哉,使我得此人以自辅,岂有今日之劳乎!"
唐代名相裴度评价:"法加于人也,虽死徙而无怨;德及于人也,虽奕叶而见思。此则《传》称'政宽则民慢,慢则纠之以猛;猛则民残,残则施之以宽。宽以济猛,猛以济宽,政是以和'者,其诸葛亮之谓乎!"
南宋朱熹认为:"三代以下,以义为之,只有一个诸葛孔明。"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《读通鉴论》中分析:"诸葛公之始告先主也,曰:'天下有变,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,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。'其后关羽毁败,秭归蹉跌,吴更违盟,荆州之军不复出...公乃以荆、益之全力,屡出而仅图陇右,此其所以困也。"
诸葛亮留下的《出师表》《诫子书》等文章千古传诵盛瑞德优配,"淡泊明志,宁静致远"的品格、"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"的精神,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其政治智慧、军事才能、道德操守,树立了贤相的典范,影响深远。成都武侯祠的一副楹联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:"能攻心则反侧自消,从
发布于:河南省蚂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